close

汽車音響用線材解說:

多芯線和單芯線最大的討論點在那邊嗎?! 先不說一般的 User 分不分得出來好了,就訊號的走向來說, 高頻的訊號多半是走在導體的表面 (在這邊講的導體就是線材的 Conductor), 而低頻的訊號多半走在導體的中心部. 多芯的設計方式, 主要是要讓導體的表面積增大, 藉以讓從前端傳來的高頻訊號得到最好的傳導性. 單芯線則反之.

由於汽車音響的器材位置諸多不同, 所以所需要的線材的長度也多半是屬於訂做的,
為了品質起見, 我都是用 Cardas 和 WBT 的焊錫來處理的,
加上 WBT 3pcs 設計的鍍銠 RCA 端子, 我相信這絕對是目前市面上最 Hi-End 的市售品.
(友站中有同好使用更高級的 Siltech 線材來處理, 這種已經算是家用線材的頂級,
若以金錢衡量起來, C/P 值實在偏低, 並不屬於一般 User 使用).
再來就是作工

l 講解一下, 事實上 RCA 是端子部(Connector) 的規格, 這些 Connector 還有其他像 BNC (還可以轉半圈鎖起來的那種) 等等的規格, 這些用的都是同一種線, 也就是同軸 (Coaxial) 線. 但因為 RCA 是現在市場上最常用的規格, 車上事實上也沒有其他的 Connector, 所以我就以這種東西做我的標準了.

線的部份過一陣子我會找台 DSC 照幾張像, 這樣你們就可以看得到了.

訊號線的部份, 主要是兩層的包覆材, 兩層的隔離材, 一層主芯的包覆材以及內部單芯的主幹. 兩層隔離材中, 外層是鍍薄銀的隔離網, 內層是密實的導電塑膠, 主芯的包覆材是厚鐵弗龍, 主芯的材質是實心PCOCC銅棒(直徑約 1.0mm, PCOCC 請參照 Speaker Cable 的解說), 加上外面鍍上一層厚厚的銀. (內心截面積大優於低頻訊號, 外鍍層厚銀有利於高頻訊號的傳送).
l 這一部份是每單聲道 NTD800/meter.

Connector 的部份, 主要是以 WBT 所設計的 3pcs RCA 頭為準, 撐到最大的接點面積能確保訊號量的傳送有最好的 Performance. 外層鍍上一層超耐腐蝕及高導性的銠 (Rhodium)對於導體的抗衰竭性也有相當的助益(鍍銀與金都非常的容易脫落與被氧化. 線材的保護及接頭的穩定性, 3 pcs 設計中, 兩個固定點也好比有著雙層的保障一樣 (雖說如此, 那個頭已經夠大了, 能不拉線身就不要拉線身了啦~~~).
l 這一部份每一個 是 NTD300- 每一聲道上會用到兩顆, 每兩聲道 (Stereo) 時就要用上四顆.

因為是透過關係去拿的裸線(一軸共150meter), 所以長度可以視 User 的狀況進行調整, 一般來講只用到 4m 的狀況比較少 (線還是做長一點好, 比較保險, 短了的話要是不夠, 那可無法補救), 在將線材要鋪設的路線設定好之後 (鋪設時要注意避開行車電腦, ABS 電腦等等的電子儀器), 小則 4.5m, 最長也不過 5.5m. 做工的話是小弟不才我代勞(我堅持), 因為我最常做, 能避免掉很多的麻煩 (那個 RCA 頭那麼貴, 做壞了要復原非常的困難, 一般的 User 沒辦法處理), 使用的是 Cardas 的含銀焊錫(非常的貴, 最近又漲價了 >___<~~)和溫控烙鐵, 加上 Sumitomo 的熱縮套, 做起來非常的紮實, 但一對線(2Ch)大約要耗掉我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處理, 因此酌收手工耗材費用 NTD500-

以上的算法, 若你的系統需要的長度在 5m 左右, 那拉兩聲道的訊號線就是 [NTD800 x (5mx 2)] + (NTD300 x 4pcs) + NTD500(手工耗材費用)
就是 = NTD800 x 10m + NTD1,200 + NTD500
= NTD8,000 + NTD1,700
= NTD9,700-

就是這樣子算的.

這一部份當然也承接其他長度的 Case, 諸如主機到前級, 前級到主動式分音器以及主動式分音器到後級等等長度不等的規格, 但費用如上計算.

Power Cable 的部份我是拿家用的 6N 電源線來代用的, 不同於家用的狀況是, 車上用的電流量時大時小, 但是電源的供給端非常的有限(家用110V + 動輒20Ampere, 30 Ampere 的電流量, 車上只有 12V, 有時卻也要擠出 10Ampere 出來.... 熟優熟劣一比便知), 加上需要長距離的傳輸(動不動就 4m 以上), 所以除了線的材質外, 線本身的直徑也非常的重要(Conductor部份, 也就是導體的部份), 如此一來才能夠讓能量充裕的供給到需求端. 但家用的線材外徑太大(包覆材和內部不同股之間的隔離材), 為了要找到內部 Conductor 端能比擬到車用 4 Gauge 的線徑, 只能夠找到這一款, 外徑有大約 2 Gauge 左右, 但內部的 Conductor 部份在加總起來後比 6 Gauge 粗一些, 但不到 4 Gauge.
這套線內部的 Conductor 又分成三種不同的粗細, 有 + 的三種, - 的三種. 另一條綠色的在家用的部份是拿來做 Grounding(搭鐵) 的, 但在車上則可以拿來當起動電源(Remote)用. 用三種不同的線徑的原因略同前述, 也是因為不同的線徑對於不同頻段的訊號傳輸有利, 所以才會規劃這種編織法. 分別有利於高頻, 中頻與低頻的傳送. 於其他市售電源線最大的差異點是在於材質, 由於是 6N 銅的關係, 就算傳送的電流量比不上2 Gauge 的車用線, 但是在訊號的傳達與傳甕能源的純淨度上則會遠遠的超過車用的線材.
這東西最主要就是因為太粗不好施工, 施工者看到了這款線絕大多數都會拒絕使用 (相信我...), 除了一些瘋子店家以外...
建議使用在電池到主分電盤之間即可(就是那個三進四出的保險絲盒啦!!), 但如果可以確切的施工到後級, CAP, 或甚至主動式分音器, 前級, 主機等等, 效果當然會更好!! 只不過越往後面會越難做, 小心施工者抓狂拿螺絲起子捅你.... (我做過, 我知道那穿線的痛苦 >___<~~)
費用 NTD500/meter.

Speaker Cable 的部份, 是我覺得能與前述的 Interconnect Cable 的 C/P 值相提並論的東西, 不要問我先弄那一種比較好, 你自己做決定, 因為我覺得這是相輔相承的, 再來就是要看你自己的系統是怎麼樣子的, 要是主機等級強而後級等級弱的話, 就先動 Interconnect, 讓主機的 Performance 全都發揮出來給後級, 將來後級升等了之後, 再換上 Speaker Cable.
這一組 Speaker Cable 強的是, 他除了用上了 Bi-Wire 的設計 (有兩種不同線徑), 使用的材質也是 PCOCC, Ono-Continuous Casting 大野連續鑄造法 的產品, 如同現在 Furukawa(古河) 引以為傲的高級線種一樣. 這種鑄造法的特性與一般的 OFC (Oxygen Free Copper) 不同點是在他的結晶排列方式, 一般的 OFC 不管是幾 N 的產品, 他的銅結晶體結構大約是 150pcs/mm, 也就是每公釐中大約有 150 個結晶體. 反之使用 OCC 的方式, 每個銅結晶都可以拉到 150 m, 沒錯! 就是 150 meter. 在這狀況下, 訊號及能源的傳輸損失會少掉多少?! 運用一下自己的想像空間吧, 因為我也不想去拿那個數據.
線的組成為四股組成一條, 但其中又分為兩個單元, 分別是兩組一粗一細的組合. 建議從後級到被動式分音器之間使用這樣的兩組,
(因為距離較長, 以及被動式分音器上將耗損掉許多的能量, 因此使用最大的線徑有助於減少能量的損失), 被動式分音器之後基於費用及施工的考量, 酌量使用一組連結即可 (距離較短, 施工時穿線的的位置是否仍有餘裕等等...).
廢用 NTD1,000-/meter, (也就是一條, 裡面有兩組, 每一組中有兩股)
在費用的考量下, 當然也可以只買一條來分成兩組分別給 2Ch 使用. 除了材質本身的優勢外, 量一量線徑還是比市面上在賣的線要來得粗, 這方面的投資絕對是划得來的!!

這些東西都是很棒的東西, 用上任何一項都可以讓系統有著相當長足的表現, 且更換其他器材時所得到的 Upgrade 的幅度會比沒換好線材時的幅度要來得大很多, 用上了好線材才有本事讓器材發揮他應有的能力, 這點絕對是無庸至疑的.

 

節錄自 MY AV 討論 :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35f4653b597e70192fe2c4cbe556ece8&threadid=1499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NPON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