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powerfanatics.com/forum/viewtopic.php?p=351842#351842

上面這個網站有興趣的可以參考!老外都玩很大, E46M3 S54B32 植入E30 旅行車 ,
大概可以1檔"乖"到5檔~~~^^

 

以下順便找一些M3引擎資料, 有興趣的車友可以參考一下! 看想落那一顆! 

老M3 引擎介紹:

http://www.channel-auto.com/ai_17_5460.html

自然進氣M3引擎總點名 E46 S54篇

隨著E46 M3在2000年十月登場,更強悍的S54B32心臟也再度成為性能迷的目光焦點,這具動力系統是整個M50直列六缸家族的最強延伸,也是當代十分具代表性的自然進氣引擎。

◎ TEXT / testaR

01

S54B32採用終極的高轉速以及氣門科技,能以僅3246cc的排氣量,擠壓出高達343hp的輸出。

依循車系傳統,S54B32也使用了六喉直噴與雙凸輪軸設定,並在進、排氣門部分,都導入了VANOS可變氣門正時系統,以對應全速域需求;缸徑與衝程部分,則分別成長到了87與91mm,而有著上看到3246cc的排氣量,而這也幾乎是近代直六引擎的容量上限。

02

芥末黃的E46 M3,在2000年初期是相當經典的道路景像。

03

由於大受歡迎,因此本車也衍生出了敞篷版本。

除了肺活量提升,S54B32的壓縮比,也從S50B32時代的11.3:1提升到11.5:1,並將紅線區拉高到8000rpm,並得以釋放出343hp/7900rpm、37.24kgm/4900rpm的動力,高轉速取向相當明顯,搭配六速手排或SMG系統,都可以在5.1秒內完成0~100km/h加速(敞篷車型5.6秒),至於極速則以電腦控制在250km/h;然而依照各改裝店家估算與實際測試,這套動力系統在經過解除點火限制後,就能夠有直上305~310km/h的實力。

04

2003年發表,隔年上市的CSL車型,除了動力更強、重量更輕,在空氣力學、輪圈與車體材質部分,也都有專屬特製配件。

令北美車迷感到驚喜的是,E46 M3的美規版本雖然仍與歐洲車型有所差異,不過這次特別使用了正統的M Power引擎,因此實力也相當強悍;依照當地法規,S54B32在更改了觸媒位置,並針對進排氣系統進行微調之後,仍有著333hp/7900rpm、36.22kgm/4900rpm的輸出,與以往相較顯得更具原味。

05

在Z3車系上使用的S54B32引擎,由於屬性因素,因而將輸出下修到325hp/7400rpm、36.02kgm/4900rpm。

06

CSL利用進排氣強化與監理系統的重設,將輸出提升到360hp/7900rpm、37.76kgm/4900rpm。

由於不同車種的進化時間差,因此造成E46 M3在前期的時候,與概念屬於前一個世代的Z3 M Coupe、Z3 M Roadster在市場上有些許的重疊時間;在先前,Z3的M Power相關車種其實都已經曾經搭載過E36 M3所使用的S50B32(321hp)引擎,然而隨著新系統的導入,它們也改用了S54B32心臟。

過由於在當代,BMW車款的長幼倫理極為重要,因此Z3 M Coupe、Z3 M Roadster為了避開打到師兄的危險,特別對引擎做了限轉,將紅線區下修到7600rpm,而總合輸出也因而降到325hp/7400rpm、36.02kgm/4900rpm(美規車型315hp/7400rpm、34.69kgm/4900rpm)。

雖說官方政策與帳面數據是如此,不過由於Z3車系擁有車重與尺碼的先天優勢,因此即便在受限的設定下,仍有十分傑出的性能表現,即便在今日的中古成交價,仍有不錯的水準。

07

與前代車型相較,E46 M3的排氣系統,顯得更加短捷而且流暢。

08

著名的六喉直噴系統,當然也是本具引擎極為重要的配備。

在2004年時,BMW則釋出了限量1400部的M3 CSL(Coupe Sport Leichtbau,雙門運動輕量版),本車使用了大量的碳纖維與鋁合金材質,成功將車重由一般雙門M3的1495~1550kg降到1384kg,搭配許多特製的元件,因而有著極佳的操控表現。而它所使用的S54B32引擎,也在引擎監理、進排氣系統部分都進行了更強化的改變,因而一舉將動力提升到360hp/7900rpm、37.76kgm/4900rpm的終極水準。

09

為了因應更加嚴苛的工作環境,包含機油槽與相關的幫浦,也都是經過強化的特殊部品。

10

隨著性能的躍升,歷代M3的引擎監理系統,也都有相當程度的進化。

隨著BMW的全線渦輪化,像S54B32這類本質瘋狂的強烈作品,也將成為絕無僅有的歷史級珍品。

11

專屬的強化機件,是S54B32得以名震江湖的最重要籌碼。

 

 

http://www.channel-auto.com/ai_17_5433.html

E36 S50

自然進氣M3引擎總點名 E36 S50篇

對1990年代的車迷而言,二代M3是令人充滿回憶與感情的車款;在其發售的1992~1999年間,曾經造成了市場大爆發,是當時十分重要的性能車款。

◎ TEXT / testaR

即便在今日,其強悍的輸出與經典的外型,與相對容易入主的交易價格,仍是許多動力上癮者,進階300ps層級的捷徑。

01

由於極受歡迎,因此E36 M3也推出了多種車體型式。

1992開始登場的前期型M3,裝置了S50B30引擎,這具動力系統是由M50直列六缸進化而來,除了將原本的缸徑x衝程由84x75mm(2.5升型式)擴增到86x85.8mm,達到2990cc的排氣量,也承襲了前代車型的雙凸輪軸以及多喉直噴設計,以提升輸出表現。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類傳統硬派架構,已經不足以構成絕對強勢的武力,因此專注性能的「M」部門,也特別為其導入了革命性的「VANOS」(德文 VAriable NOckenwellenSteuerung)汽門正時可變系統,確保其領導地位。

02

每公升排氣量輸出突破100ps的S50系列,是BMW相當經典的動力系統。

所謂汽門正時,指的就是汽門開啟的時間,其作動的關鍵點,仍是每個引擎運作循環交接的「排氣」與「進氣」之間。

雖然就文字敘述與概念,這兩個動作似乎相當簡單,然而實際狀況並非如此。由於排氣動作並非排氣門一打開,就在瞬間完成,而是需要時間讓廢氣「擠出門」,因此在實際運作上,排氣門開啟時間會需要向後延遲,以完成廢氣清理;相對的,進氣的動作也不是煞時搞定,因此進氣門也需要提早開啟,讓油氣提早進入填充氣缸。

這兩個相連的動作,由於排氣門的開啟時間需要向後延遲,而進氣門的開啟時間需要向前提早,因此不可避免的會造成時間上的重疊,也就是排氣門還沒關,進氣門卻已經開啟的狀態。

03

打開引擎蓋之後沒看到這六根進氣管道,很多人會立刻把再把它蓋起來。

在不同的轉速領域,這個重疊時間各自會有不同的特性,而VANOS則能夠針對需求,去調整這個部份。

從日常生活動作聯想,引擎在低轉速,處於正要「提」的狀態,因此動作雖然不快,但蓄積的力量卻必需要相當紮實;在這時候,VANOS會較晚開啟進氣門,避開排氣門向後延伸的時間,以減少油氣在進入氣缸後,又直接從排氣門竄出的機會。如此一來,絕大部分進入到氣缸的油氣,都會乖乖的在燃燒室裡面被壓縮,然後點火爆炸,活塞運作的單次出力,也會因為燃料的密度與品質的提高,而達到「重擊」的效果。

04

特殊材質的拋光排氣系統,確保最高效能。

05

為了因應嚴苛的工作環境與複雜的機械運作,本車也使用了專屬的電腦監理系統。

隨著轉速提高,引擎狀態逐漸轉成「衝」的狀態,需要大量的空氣以供給運轉需求;在這時候,VANOS則會提早開啟進氣門,讓新鮮油氣在進入氣缸的同時,同時將廢氣「推擠」出排氣門。

當然在這個時候,新鮮油氣趁著進、排氣兩個氣門,同時開啟時逃逸的狀況仍在;然而由於隨著轉速增加,進排氣門的開啟時間,都已經以倍數方式減少,因此就算油氣衝得再快,也不容易奔馳的排氣門口。

06

輕量強化氣門,也是性能車款的必備武器。

這個概念相當簡單,假設轉速在1000轉的時候,進排氣門各開啟兩秒,其中的重疊時間有一秒,油氣就可以利用這一秒的時間,從入境口跑到出境口登機逃跑;然而當轉速提升到5000轉的時候,由於氣門是跟著曲軸走,因此動作也快了五倍,這時候重疊時間只剩下0.2秒,油氣就算看得到天堂門就在前方,但也難逃被壓扁然後點火燃燒爆炸的命運。

07

這個斜紋螺套的「深入淺出」,將影響齒輪盤與凸輪軸的相對位置。

焦點回到VANOS,BMW則為它在高轉的時候,再度設定了延遲開啟的進氣門,以尋回填充效率的理念,提高單次爆炸的「質」,配合累積了轉數的「量」,成功將最高速表現往上「頂」。

這個做法與其他強調氣門技術的V型高性能引擎,多利用加大氣門開啟時間的上攻方式不同,不過由於S50B30的已經有直噴系統的加持,只要能把握每次確實的引擎填充效率,不但輸出表現水準極高,性能與油耗的間報酬比例也相當好。

08

以斜紋螺套為基準,前方來自引擎、鏈條與齒輪盤的相對位置為固定不變,在經過轉換後則變成橘色的可變。

前期E36 M3就在相關技術的全力奧援下,有高達286ps/7000rpm、320Nm/3600rpm的輸出。

隨後在1995年(1996年式)時,則有著名的M3 321登場,本車使用的S50B32將排氣量提升到3201cc(86.4x91.0mm),並追加了更進化的Dual-VANOS系統,除了原有的進氣端外,在排氣部份也追加了氣門正時可變系統,並將輸出拔擢到321ps/7400rpm、350Nm/3250rpm,對照其當時321萬元的售價,「一馬一萬」的稱號相當響亮。

09

前期的VANOS使用兩個獨立的鏈條系統,先由曲軸鏈條將動力帶到第一齒輪盤(排氣端側靠引擎本體),在經由同軸系統把動力帶給第二鏈條(靠車頭),進行凸輪軸正時調整。

在機械架構上,一般的凸輪軸都是固定在齒輪盤上,因此當曲軸帶動鏈條,並轉動齒輪盤的時候,凸輪軸只能跟著轉。

然而在VANOS系統中,齒輪盤與凸輪軸並不是鎖死的,而是以類似「套上去」的方式組合,在兩者之前還有一個斜紋螺套做為囓合轉換;當這個螺套被推進或拉出的時候,上面的斜紋就會轉動改變齒輪盤與凸輪軸的相對位置,達到改變汽門正時的效果,而相關的機制則是由行車電腦與油壓系統所監理控制。

10

與M3搭配的SMG系統,也是市面上第一套量產的高效能自手排設計。

針對美國嚴苛的排氣規範,E36也衍生出了美規M3,不過本車的引擎(S50B30US/S50B32US)並沒有六喉直噴系統,加上氣門架構、電腦監理系統都與歐規不同,因此輸出僅有243ps,雖然也有一定水準,但與正統M3的的實力,仍有不小的距離。

 

 

http://www.channel-auto.com/ai_17_5403.html

E30 M3

自然進氣M3引擎總點名 E30 S14篇

隨著科技與潮流的推進,自然進氣引擎在汽車世界的比重已經逐漸降低,而曾經堅持相關技術的BMW,在當時也推出了相當多的傑作,特別是市場、賽道都得意的M3車系,更是極具指標性!

◎ TEXT / testaR

從其問市的1986年迄今已經長達25年,就宛如近代的自然近氣引擎科技進化史。

01

BMW M3的自然進汽傳奇歷史,起始於著名的S14族引擎。

02

與賽道緊密相連的血統,使其有著跳越時空的性能演出。

隨著首代E30 M3在1986年上場的,是S14B23引擎,它採用了M10系列的直列四汽缸本體架構,並將排氣量由1.8提升到2.3升,搭配來自M88/S38的雙凸輪軸氣缸上座,並導入了四喉直噴進氣系統,以高轉化設定,創造出195ps/6750rpm、210Nm/4750rpm的輸出,後期車型則提升到215ps/6750rpm、244Nm/4750rpm;這兩款車型都曾經推出了不含觸媒的EVO進階型車款,動力則各自成長5ps,分別達到200ps/6750rpm、240Nm/4750rpm與220ps/6750rpm、245Nm/4750rpm。

03

凸輪軸上方有蛋型的凸輪塊,在旋轉的時候可以推動汽門開啟。

04

汽門的運作機制,由曲軸帶動鏈條(或皮帶),再轉動凸輪軸,上方的凸輪塊則會用突出的蛋尖部分,推開汽門。

雖然雙凸輪軸在今天,已經相當普遍的架構,然而在1980年代,這還是屬於相當高檔,並具有高度跑車意味的設計。

05

單凸輪軸則僅使用一根凸輪軸,同時控制進、排汽門,比較適合中低轉數訴求的引擎。

所謂凸輪軸,就是上面裝置有凸輪的長軸,而凸輪則是類似蛋型的不規則金屬塊;它們位於引擎氣門上方,當凸輪軸旋轉的時候,就會帶動凸輪以接近蛋底的部份為軸心,一併進行旋轉。從側邊截切面觀察,可以發現凸輪軸塊在轉動的時候,會與控制氣門的挺桿或氣門本身,保持著些微接觸的狀態。當凸輪軸轉到突出的蛋尖部分時,則會推動氣門的相關機構,讓氣門開啟;相對的,當凸輪軸塊傳動到較平滑的蛋底部分時,則會放開氣門的相關機構,讓氣門關閉。

氣門則是空氣進出汽缸的門戶,依照功能又分為進氣門與排氣門;當引擎在運作的時候,會依序進行奧圖循環(Otto cycle)的四個動作,它們依序的排列與相對氣門的位置狀態分別是:進氣(進氣門開)、壓縮(關)、爆炸(關)、排氣(排氣門開),所謂的單凸輪軸,則是利用一根凸輪軸,在上面裝置了相對應的進、排氣凸輪塊,控制氣門的關閉。這裝置從理論上看來是無懈可擊,但在實際運作的時候,卻會遭受到某些問題。

P90072416

一般的進氣系統,進由單節氣門釋放空氣進入,然後由各汽缸的負壓,去「搶吸」空氣。

我們把奧圖循環(Otto cycle)串連兩次可以發現順序是:進氣(進氣門開)、壓縮(關)、爆炸(關)、排氣(排氣門開)、進氣(進氣門開)、壓縮(關)、爆炸(關)、排氣(排氣門開),它有一個重點是進排氣門集中在第一次循環結束、第二次循環起始的時候開閉;我們把整個過程從第一次排氣開始,截取一循環來看:排氣(排氣門開)、進氣(進氣門開)、壓縮(關)、爆炸(關)更可以發現,凸輪軸的工作受力狀態,集中在前半圈,而在這前半圈的短暫時間內,還必需密集的承兩次壓力升降;這還只是對應一對進排氣門而言,由於每個氣缸的運作都有些微差異,實際的受力狀況更加複雜。

07

雙凸輪軸與多喉直噴,是E30 M3得以稱霸一方的重要利器。

不難理解將這些工作,全部加諸一根凸輪軸之上,將會造成機件的負擔,特別是隨著轉速的提高,相關的不對稱受力效應也會逐漸放大,造成震動、噪音與高度耗損;因此在高轉速的車款上,則逐漸導入了雙凸輪軸架構,讓兩根凸輪軸分別負責進排氣的氣門控制。如此一來,每根凸輪軸的負擔除了立刻減半,細部的受力狀態也更加單純,能夠減少震動與噪音,相對有利於高轉速的運作。

另一方面,S14引擎所使用的四喉直噴系統,則是在今日也不常見的豪華配備。

08

多喉直噴系統,則讓每個氣缸都擁有獨立節氣門與進氣管道,大家都可以吸個飽足。

在尋常的引擎架構中,大多僅使用一個節氣門,讓所有汽缸內部爆炸所需要的空氣進入,並在經過各汽缸的歧管造成旋流之後,混合燃油再經由氣門進入燃燒室;至於多喉直噴系統,則是使用了多個節氣門(通常與汽缸數目相同),並縮短進氣管道,讓每個汽缸都能夠自由的吸取更大量的空氣,對動力輸出與馬力上攻都有正面幫助。

以四汽缸單節汽門引擎,對四汽缸四喉直噴而言,前者就像只有一個鼻子,卻要負責四個肺葉的空氣需求,而後者則是有四個鼻子,對應四個肺葉,汽缸的填充效率自然來得比較高;相對的,多喉直噴引擎的反應、輸出表現都比較好,但油耗需求也會更高,這也是追求性能的基本代價。多喉直噴系統,則讓每個氣缸都擁有獨立節氣門與進氣管道,大家都可以吸個飽足。

由於E30 M3屬於競技量產車型,因此引擎架構會受到WTCC、DTM比賽與對手Mercedes-Benz 190E的影響,而最強的Sport Evolution也在1990年現身,本車裝置了排氣量提升到2.5升的S14B25心臟,輸出也再度攀升到238ps/7000rpm、240Nm/4750rpm,限量600部。另外BMW也曾經針對義大利、葡萄牙等排氣稅制較嚴苛的地區,推出了2.0升(S14B20)車型的M3,這批引擎有195ps/6900rpm、210Nm/4900rpm實力,除了轉數稍高,數值表現與初期的2.3車型相當接近。

09

雙凸輪軸與多喉直噴,是E30 M3得以稱霸一方的重要利器。

隨著各地排氣規範的日益嚴苛,日後要出現這樣的硬漢,已經不再有可能。 S14族引擎,在當時就能夠利用自然進氣架構,創造出每公升高達0.95ps的輸出,非僅在當時足以與渦輪增壓對抗,就算以今日眼光審視,仍是相當強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NPON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